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288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4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ublic libraries tend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They can be found in nearly every community and are used by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particularly the young and the old. Yet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as it is today, is a relatively recent phenomenon. Despite their origin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widespread network of public libraries is largely the product of the post-war welfare state. The demand for the service grew rapidly during the war and in the immediate post-war period. Provision to meet the demand was constrained initially by the competing demands for reconstruction, but by 1960 the service was ready to expand. The growth was consolidated by the 1964 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and was given further emphasis by the 1962 Bourdillon standar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62). The Act and the standards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w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the golden age of public libraries. This brief period was brought to an abrupt end by the economic crises of the mid-1970s and the subsequent downward pressure on public expenditure. The service managed to hold its own during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but since then it has been in decline, with the rate of decline accelerating during the 1990s as new requirements and increasing costs stretched diminishing resources even further, to the point where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vision now falls well short of the basic standards that were considered to be essential in the early 1960s.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环境法是由自然资源 (包括能源 )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三个不同的法域组成的部门法 ,三个法域各自着眼点并不相同 ,以至于难以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资源保护、污染防治以及自然保护对公益衡平的价值追求和对环境保全的共同目标追求使得现代环境法形成统一的精神成为可能。这种精神应是 :在考虑到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存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迅速增长,它们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得到保存。本文通过对中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意义及其保存现状的分析,揭示中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浅见与思考,包括:中文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策略、法律、资金、组织与管理机制、中文网络信息档案馆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是一项以电子文件的接受、保管、长期存取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工程的设计原则、前期准备工作和系统实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该系统的开发策略和可借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笔者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淑萍 《图书馆论坛》2006,26(5):131-134
元数据保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数字资源保存的关键和核心。笔者在查阅了大量国外相关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此类项目研发中的主要要素,包括项目规划、确立保存系统的技术要求和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步骤、项目管理。文章论述了上述四大要素的基本内容,并就元数据保存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技术策略作为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简略地介绍技术策略的发展概况,分析技术策略分析框架中的关键因素,详细描述几种独特的保存技术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对这几种保存技术策略进行简略的总结对比。  相似文献   
8.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标准体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正确认识标准规范在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建设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从系统实现角度分析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标准体系,重点在于分析标准的作用、主要标准和项目应用,而非对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标准的穷尽。  相似文献   
9.
The article gives a surve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education in some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within the past 15 years.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all these countries, th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Archives School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The range of reactions reaches from small reforms of the curriculum to completely new orientations of the entir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0.
谈加强档案保存价值鉴定工作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从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出发,针对档案保存价值鉴定及保管期限的确定,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入研究其原则与方法,同时呼吁档案人士应重视各种各类档案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的研究,引进“必要件”概念建立“必要档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